坐在波音787靠窗的座椅上,飞机开始缓缓往后滑动。我盯着窗外仅剩的一点点景物,心中不免泛起席慕蓉式的忧伤。所有的准备都已做好,所有的担忧都已放下,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。
记得那时我刚刚下决心放弃考研,坚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——市场方向的工作,所以当看到辅导员老师发来关于GfK招实习生的消息时,我的热情立马被点燃了,尤其看到还有去德国实习的机会,我似乎那个时候就认定自己了肯定就是去德国的人。
在GfK中国实习了三个月,驱动着我的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学到关于市场分析的工作,向同事表现我的个人能力、取得他们的信任,当然,还有就是争取去德国的名额。终于,当名额真的落在我的头上时,我那应有的兴奋却被一直努力所产生的笃信压盖住了,与此同时,去德国实习的巨石落下了,但我的心里又再次升起了新的目标。
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,几乎每个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会这么跟我说,我自己也经常提醒自己,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,但这已经足够去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了。我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目标。
首先,这不是一次旅行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,如果我怀有去旅游的心态过去实习,那么我的实习价值就无法达到最大化。事实上,我喜欢德国,我本来就喜欢读哲学,所以对于哲学家的国度德国有着非常浓烈的好感。但是,我必须平衡自己的心态,至少我要花80%的精力在工作上。
接着,我罗列出了一系列的问题,比如GfK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?它的发展现状,组织架构,核心价值,商业模式,企业文化,战略目标,未来规划是什么?那里的工作环境如何?那里的人主要工作是什么?他们的收入水平如何?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工作理念?还有一些更细致的问题,比如MDA部门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?他们做QC吗?怎么样的?他们的报告什么样的?
最后我列出了我需要深深思考的四个问题:市场研究的前景;咨询师的资质;GfK的能力与价值;我的职业规划。
这些问题是我自从进入GfK中国实习起就在思考的,每个问题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,而且我知道,或许即使我去了德国,也不一定能够全部弄清楚。
果然进入德国的第一天,我就意识到,一切与想象的都不太一样。
一开始还为自己是否能够出色的完成德国那边的工作任务而担心,可工作的第一天就发现,担心都是多余的,我来这里的任务不是工作,根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需要我这个毫无经验的老外来做不是吗?我只需要学习,在他们日常的工作中去体会,参加他们的各种会议,跟着经理去外地出差,去理解德国这边部门的工作流程,去感受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,这些东西看上去远没有直接让我每天理理数据,写写报告那么实在,但是这些东西——超过我平时所能接触层次的东西,一下子仿佛把我带入了新的理解的世界。
这似乎是我第一次站在这么高的位置去观望自己所做的事,像是突然从自己的躯体里蹦出来,去俯视自己的行为,自己的能力,自己的灵魂。而且,身处异乡,一个走在街上看着过往的面孔都会有种疏离感的世界,这不正好让我能够静下来去思考一些问题吗?在来之前定下的那些疑问,似乎突然为它们找到了一个最为完美的解答土壤。
我大部分时间都和同一办公室的Alex和Julia在一起,只要我有了问题就直接问他们,他们像其他德国人一样,特别喜欢解答别人的疑问,也许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能让自己产生新的思考,他们难不成这样认为的?德国人确实如同之前听说的一样,思维有逻辑,观点非常有力而直接,和他们聊天总是能够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想法。
记得有一次和他们去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出差,到那里需要三个半小时的车程,那是我第一次在德国公路上坐着汽车观赏车外的景色,由此触发的好奇化作一连串的问题,去的路上,他们几乎一直都在回答我的问题:“你们田地里为什么都是草?没有农作物?”“你们没有收费站吗?”“你们平时都有什么样的困扰?会去担心买房,娶媳妇吗?”有时候会被他们的回答怔住,但更多的是,他们被我所描绘的中国社会所震住,不过无论谈到任何问题,他们都能够非常理性的认识事实,尝试着去理解,德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就在于这点,他们似乎永远和偏激沾不上边。有时,我会讲几个玩笑话,他们更会回敬一些玩笑,这让我很吃惊,德国人居然也很爱笑话。我们谈到了村上春树,我最爱的作家,他们也读过他的书,谈到了德国史,他们居然毫不避讳地讲希特勒,但是始终保持着理性。
这是我从没有想到的事情,那就是可以交到这么有意思的德国朋友,他们虽然比我大了10岁,但是和他们聊天从来没有在中国的那种层级感。有一回,Alex想去看一个关于兵马俑的展览,便约上我一起去了,我给他讲中国的这段历史,讲中国古文明和西方古文明的差异之处,还为了争论珠穆朗玛峰在中国还是在尼泊尔而打赌。在这里,我感到虽然和他们的文化背景、教育背景、家庭背景截然不同,但是出于对世界的独特理解,以及对交流互动的热衷,使我们能够很好的产生关系,这种关系超越了种族,超越了语言阻碍,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和完全不同的人交往的乐趣。
可是,在这里,并不是每个时刻都能体会到交流的乐趣。当下了班往公寓走时,在超市买了菜回去做饭时,或者打开电视看看CNN、BBC时,一个人的时刻还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,而正是这些时间让我能够静下来,就像我一开始说的,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。
这是我留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了,而且一旦毕业工作,或许这是我能够待在学校的最后一段时光,即使以后有机会重返校园读MBA,但那时已不再像如今这般,一种站在起点,随时可以往任何方向走的感觉。
德国的夜晚尤其安静,晚上几乎所有店面都关门了,市政对噪音的管理也十分严格,我躺在床上默默地去理清脑中的思绪。大学四年,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,刚进入大学时,我是怀着仰望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大学和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,时光荏苒,经历的一切如同过眼云烟,重新收拾起来不免有些虚无之感。确实成长了不少啊,可哪里成长了,像是做了一场梦,什么都没得到,却又得到一切的感觉。
有时我拿出一张纸,把想到的东西记录在纸上,包括对自己的认识,对GfK的理解,对未来的规划,把去之前的那些问题一遍又一遍的写在纸上,每次都会在心头浮起新的答案,但是一写在纸上就变成了非常空洞的东西。
于是,我换了一种方式,或许人啊,闷在封闭的空间是不会有太多实在的想法的,毕竟人类的语言和思考方式都是在群体生活中掌握的。我选择每周周末都会出去走走,要么就在纽伦堡的街头转,去博物馆转,要么就坐上火车去慕尼黑,去乌尔姆,去班贝格,走在街上,虽然脑子里都是一些因为眼眶接受着新鲜事物而产生的思考,但是就在这样不断的好奇,认知,理解和思考中,我的一些想法似乎自然而然的明朗了许多。
这是一个能够触发人去深邃思考的国度,我不需要把自己关起来,只要随便走走,都能够收获许多从未有过的东西。地铁里很少有人玩手机,大部分人都会捧着书,城市内没有多少花花绿绿的广告,但是原生态城市建筑给人带来的协调感,比广告中的设计更要美妙上十倍。越走,我越简单,之前我怀揣着的满腹企望,渐渐地消退下去。
“做任何事不要只怀着自己的那份目的,要学会边走边观察,要学会改变。”我开始去理解之前有位长者对我说的话。我像其他大部分中国年轻人一样,在这个飞速变化,急速增长的国家里,似乎一懂事就被打上了一个个烙印,进入大学后,我急切地想知道该怎么做一个好的大学生,该怎么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。我怀着一个又一个目的去尝试新鲜事物,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错过了太多。
越走,越简单。我突然觉得之前的自己是多么渺小,自以为装着许多与众不同的东西,但是其实都不过是虚无之物。我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一个人时思考问题会感到虚无了,因为我本来就很虚无,没有称得上重量的东西。
德国,这个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,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认识。
我把这些想法分享给了我的另一个朋友,Sebastian,他和我年纪相仿,他之前在中国实习过,读过两年书,还去过许多国家。他让我不用这么灰心,去想想自己当初最想要的东西就好了。
最后在离开德国前,我在公司做了分享,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谈了出来,我想做个什么样的人,我坚持着什么样的价值观,我已经不再背着那样重的包袱不顾一切地往前冲,而是学会轻装上阵,边走边观察自己的人生。人生不是一场场战役,怀着巨大功利心的人不一定走得很成功,我的人生可以绽放更多的色彩。
经理说,他们从来没想过我会有这样的感悟,老实说,他们只是希望我能够过来体会一下国外的工作环境,学习一些工作方法。我告诉他们,其实这些感受我由来已久,只是德国这片土壤,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。
坐在回国的飞机上,本应该因为收获许多而更加心情沉重,但是我的心情比来时轻松了许多,之前定下的那些目标,那些计划,有了答案,似乎又没有答案。微微笑,我对着德国的土地挥手告别,2016年,我的巡礼之年,就这样,我要重新开启了。
(纽约国际967线路测试12级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:徐洋)